第一次来张江:1997年
在张江的工作经历:扬子江药业、大冢制药、药明康德、微境生物
对张江创业印象:人才聚集、圈层效应明显
2018年,在产业里沉浸多年的谢雨礼,选择张江创立微境生物。在他身上,能看到当下中国生于70年代的生物科技企业创始人的典型画像。他们在90年代求学时期就来到过张江,看到过早期张江待开发时的原生态,是妥妥的“老张江人”;后来他们随着时代的潮流前往大洋彼岸接受学术训练,进入西方成熟的产业进行职业训练,但他们都会对“海的这一边--张江”保持着观察和联系。若干年后,他们心系故土选择回归,第一站便是张江,满怀热情投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早期开发建设。然而,虽然带着“新药梦”回国,他们都不盲目创业,而是先进入本土成熟企业,做项目,组团队,快速适应本地化,兜兜转转,在国内产业圈积累几年后,成为创业者。采访他们时,能明确感受到,他们身上保持着经历长期科研训练养成的独立精神和严谨的态度,对当下市场、政策环境的清晰认知,同时也会对他们在产业里对各种环境下都保持的宠辱不惊、坚持探索的独特魅力所敬佩。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谢毓元院士的博士生,谢雨礼早在1997年,博士期间被学校组织来到张江参观,这是他与张江的第一次交集。在美国回来时,相继加入扬子江药业和大冢制药位于张江的研究所,是他在张江扎根的开始。当时,国内对于创新药的理解还不清晰,他“一直挨到2017年国内创新药氛围真的起来,专业投资人多了,政策也和国际接轨,我觉得可以出来创业了。”微境生物成立时,对于住在张江附近生活区唐镇板块的谢雨礼来说,“肯定首选张江,毕竟有大量的时间要在公司里,通勤的距离很重要。”创新需要交流,社交距离也很重要。“在张江,我们有南开校友的挖药群,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的活动,不管是找人、找投资都很方便;有中科院上药所老师和同学们专业的学术交流圈,让我们和前沿创新和技术保持同步;还有类似美迪西、睿智化学、药明康德等CRO平台,可以紧密进行项目研发服务合作。”寥寥几句,谢雨礼就将张江生命科学产业积累近30年的资源、平台优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。采访时,在企业内部,会听到团队习惯称呼谢雨礼为“谢老师”,据团队成员透露,“谢老师的办公室里只有两台电脑,他每天大量的工作时间就是在看文献。”谈及此处,谢雨礼对自己的评价是“比起创业,我的确更适合做老师。”可以佐证的是,他喜欢输出专业知识,是医药行业自媒体平台上罕见的“客观严谨写作派”。2015年开始,在行业知名微信公众平台上,谢雨礼博士开有自己的专栏,他的文章写的翔实工整、引章据实,很像研究论文,丝毫没有因为是自媒体平台而有一丝松懈。在那些文章里,能看到当下全球医药研发的最前沿技术介绍、对热点赛道的独特见解,以及一些当下热门研发技术平台的研发到产业应用的脉络梳理。“创新药企业也可以做源头创新,前端的研究虽然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,但有不少创新技术、理念提出20年才慢慢向产业靠拢,大多数是公开发表的,也没有专利限制。对于企业来说,只要耐心积累、探索,不断学习总会发现机会。”面对镜头,谢雨礼不紧不慢、坦然地说道。虽然作为创始人,谢雨礼给人一种“不着急”的从容,但不到4年的时间,微境生物的发展却很迅速。“形成了一支内部有50人、外部CRO团队20余人(FTE)的国际化研发团队;项目全部是自己立项研发,目前有超过20个项目管线,已经有5个进入了临床阶段,还有2个在下半年也将要获得临床批件。明年陆续还有几个项目也会陆续申请临床;公司累计申请了超过70项的专利。前期第一笔融资有1,200万美元,最近还有一笔融资也将落地,另外,通过与君实生物的战略合作还获得了8,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首付和里程碑付款,还有过亿的研究经费,未来有计划登陆资本市场。”对这个成绩单,谢雨礼的评价就好像是在看一篇论文的架构,“算是发展的还行吧。”谢老师这种“带学生式”的创业和管理风格让企业内部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。“我们公司的文化,就像高校导师带学生,如有部门申请招聘新人,谢老师首先会问谁负责带新人,要教给他们什么,他常常说,人到了我们公司,我们就要教给他有用的知识,让他在工作中有成长。” “这几年创新药产业成为热门赛道,行业内出现了VC疯抢科学家的现象,但从全球看,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,不管是对于创业个体还是机构来说,控制风险是首要任务,对我们来说,如何做好差异化,如何建立信任与合作,共同推进产业的进步,是当下面临和思考的问题。”谈及未来,谢雨礼缓缓地说到。
(感谢张江药谷对微境生物的大力支持与报道)